章末复习课
[体系构建]
[核心速填]
1.电子的发现
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微粒”——电子,并且推定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原子内部,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念.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间有一个体积很小的、带正电荷的核,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_m,只有原子直径的1/100 000,但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3.光谱与光谱分析
原子光谱是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重要标志.原子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都是分立的线状谱,不同原子的光谱,明线和暗线的位置不同.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4.玻尔关于原子结构的理论
(1)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不是任意的,而是一系列分立的、特定的轨道.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原子是稳定的,不向外辐射能量,也不吸收能量,这些状态称为定态.
(2)原子处于定态的能量用En表示,n称为量子数.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即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会向外辐射或吸收光子.光子的频率满足
hν=En-Em
En、Em分别为原子的高能级和低能级.用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氢原子及其他类氢原子的光谱规律,但它也有局限性.
1.模型法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有汤姆孙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电子云模型(如图所示).
2.假设法
假设法是学习物理规律常用的方法,前边我们学过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现在大家知道从物质微观结构来看是正确的,它就是核外电子绕核旋转所形成的电流.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是“假说”.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是为解决核式结构模型的困惑而提出的,他的成功在于引入量子理论,局限性在于保留了轨道的概念,没有彻底脱离经典物理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