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石家庄高三质检]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类似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命令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根据“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结合所学,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A、B、C三项;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项正确。
答案:D
2.[2019·郑州高三统测]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解析: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肯定了“推恩令”的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赞扬西汉的“推恩令”,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郡国并行制作出评价,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