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三诊)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解析 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内阁只具有建议权而不是决策权,B项错误;宰相具有一定的决策权,材料内阁只有建议权,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安徽安庆模拟)《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内阁制彻底瓦解 B.宦官操纵威柄
C.皇权专制的痼疾 D.内阁首辅无权
解析 据题干材料“凡内官司礼监掌印”与“权如外廷元辅”说明原本无权内官因为掌握象征皇权的玉玺而获得内阁首辅一样的权力,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皇帝专制的结果,故选C项。
答案 C
3.(2018·广东梅州质检)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 )
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
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
C.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
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讲到“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入值南书房的人数增加,反映了康熙通过增加人数来分割权力,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大臣擅权,以加强皇权,故选A项。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