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镇江调研)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解析 材料中“士之仕也”表明知识分子应重视仕而非耕,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与材料中“士之仕也”“士之失位”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故C项错误;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没有涉及民本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解析 与材料中“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举三者授之贤者”反映了墨家的尚贤思想,故B项正确;道家提倡无为,与材料中“欲其事之成”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强调中央集权,与材料中“举三者授之贤者”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南京、盐城模拟)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解析 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但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中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