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左传》:鲁桓公六年,楚武王伐随。随侯认为自己祭神的物品丰富、干净,有神明保佑则不惧楚国。大夫季梁却说“夫民,神之主也”,若君主不能使百姓安居,将无法得到神灵保佑。季梁的言论
A. 体现了唯物主义
B. 可见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C. 体现了人文精神
D. 否定了祭祀制度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随侯强调神明的作用,而季梁提出“夫民,神之主也”的观点,强调民众的作用,关注点由“神”转向“人”,体现了对“人事”的重视,体现了人文精神,故C项正确;随侯与季梁都认可“神灵”,并非唯物主义思想,A项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B项错误,故排除;季梁强调使民众安居的重要性,但并未否定祭祀制度的合理性,D项错误,故排除。
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民本思想
B. 主张重构秩序
C. 追求仁政德治
D. 肯定汤武革命
【答案】B
【解析】
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B正确;A、C、D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