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 )
A.青铜 B.木、骨、石 C.铁 D.钢
2、《齐民要术•序》云:“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 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4、“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