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
A.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 分封制度逐渐崩溃
C. 华夷秩序最终确立
D. 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答案】A
【解析】
材料“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体现出春秋时期,许多“蛮夷”的诸侯国也参与会盟,这说明会盟制度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秦朝统一六国,使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
2.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C.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反映出这种以才能为依据的选官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士人阶层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出“掌控政权”,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天下分裂的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