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章末检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液面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垂直并指向液体内部
B.单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多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C.单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离子)的排列具有空间周期性
D.通常金属在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相同,所以金属是非晶体
E.液晶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同时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特征
ABD [液面表面张力的方向始终与液面相切,A错误。单晶体和多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B错误。单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离子)的排列是规则的,具有空间周期性,表现为各向异性,C正确。金属材料虽然显示各向同性,但并不意味着就是非晶体,可能是多晶体,D错误。液晶的名称由来就是由于它具有流动性和各向异性,E正确。]
2.(2019·西安模拟)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器壁碰撞的次数,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及温度有关
B.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生成的晶体的微粒都按相同的规则排列
C.体积不变,压强减小的过程,气体一定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D.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无序性减小的方向进行
E.物体的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ACE [根据压强的微观意义可知,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器壁碰撞的次数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温度有关,A正确。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生成的晶体的微粒不一定按相同的规则排列,B错误。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知,气体的体积不变,压强减小的过程中气体的温度降低,所以气体内能减小;体积不变,没有外力对气体做功,而气体的内能减小,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一定放出热量,C正确。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D错误。根据内能的定义可知,物体的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E正确。]
3.(2019·开封检测)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积不变,压强减小的过程,气体一定放出热量,但内能增大
B.若气体内能增加,则外界一定对气体做功
C.若气体的温度升高,则每个气体分子的速度一定增大
D.若气体压强不变,气体分子平均距离增大时,则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
E.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
ABC [理想气体体积不变,根据查理定律知,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压强减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ΔU<0,外界对气体不做功W=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知,Q<0,气体放出热量,A错误。若气体内能增加,则ΔU>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知,气体可能从外界吸热大于气体对外做功,或不做功仅吸热,B错误。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但并不是每个分子的速度都增大,C错误。若气体压强不变,根据盖—吕萨克定律知,体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气体分子平均距离增大,体积增大,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D正确。从微观角度讲,被封闭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的不断碰撞而产生的,E正确。]
4.(2019·石家庄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戊
A.如图甲所示为热机工作能流分配图,如果在理想情况下没有任何漏气、摩擦、不必要的散热损失,热机的效率会达到100%
B.如图乙所示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图,若两分子间距从r0开始逐渐增大,则分子力先变大后变小,分子势能逐渐变大
C.如图丙所示为某理想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图象,由图可知与0 ℃相比,100 ℃时速率大的分子所占比例较多
D.在某样品薄片上均匀涂上一层石蜡,然后用灼热的金属尖接触样品的背面,结果得到如图丁所示石蜡熔化的图样,则该样品一定为非晶体
E.如图戊所示,透明塑料瓶内有少量水,水上方有水蒸气,用橡胶皮塞把瓶口塞住,向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口会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造成的
BCE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如果没有漏气、没有摩擦,也没有机体热量的损失,热机的效率也不可以达到100%,A错误。题图乙所示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图,若两分子间距从r0开始逐渐增大,则分子力先变大后变小,由于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逐渐变大,B正确。题图丙所示为某理想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图象,与0 ℃相比,100 ℃时速率大的分子所占比例较多,C正确。在某样品薄片上均匀涂上一层石蜡,然后用灼热的金属尖接触样品的背面,由题图丁可知,该样品具有各向同性,该样品可以是非晶体或多晶体,D错误。如题图戊所示,透明塑料瓶内有少量水,水上方有水蒸气,用橡胶皮塞把瓶口塞住,向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口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造成的,E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