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 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 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 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 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兼儒墨,合名法”体现出思想的融合趋势,故D正确;此时法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故A错误;材料还提及其他思想,故B 错误;C中共识不符合百家争鸣时期特点。
2.古籍记载,先秦“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说明
A. 姓与氏表明社会地位的贵贱不同 B. 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在西周以后
C. 姓一传而可变,氏千万年而不变 D. 姓与氏合并是由于制度变革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对于“姓和氏”有严格的等级分别,秦统一后“姓和氏浑为一者”,故姓与氏合并是由于制度变革影响,D正确;“姓”是婚姻区别,“氏”是社会地位的贵贱区别,排除A;B项与材料矛盾,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在秦统一以后,排除;C项与材料矛盾,排除。所以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