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重力、弹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特点,重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
3、能够计算弹力
4、能够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教学重难点:
弹力的有无判断
教学内容:
基础知识归纳
1.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 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
(2)力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力不能 脱离物体 而独立存在.
②相互性: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
③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运算法则为 平行四边形定则 .
④独立性:一个力作用在某一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到其他力的作用 无关 .
⑤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 同时 产生, 同时 变化, 同时 消失.
(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 形变 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产生 加速度 ).
(4)力的表示
可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表示,其中力的图示包含力的 大小 、 方向 和作用点三要素.
(5)力的分类
①按 性质 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按 效果 分:压力、支持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③按研究对象分:内力和外力.
2.重力
(1)重力的产生:由于 地球 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周围的物体,无论与地球接触与否,运动状态如何,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因此任何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2)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
(3)大小: G=mg .
(4)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的位置与 物体的形状 和 质量的分布 有关.重心 不一定 在物体上.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 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 悬挂法 确定.
3.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产生条件:两物体 直接接触 、接触处有 弹性形变 ;两者缺一不可,并且弹力和形变同时 产生 ,同时 消失 .
(3)方向:与 施力物体形变 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4)大小:弹簧类物体在 弹性限度 内遵循胡克定律:F= kx .非弹簧类弹力大小应由 平衡条件 或 动力学规律 求解.
重点难点突破
一、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1.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判断
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2.利用假设法判断
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还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存在弹力.
3.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