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并行制
①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七国之乱”。
③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2.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祸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1)措施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
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1.原因:二战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