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的提出者——李贽
李贽(1527-1602),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是明朝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作了激烈抨击,他被道学家视为“异端”,自己也以“异端”自居,公然倡导“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他肯定人的欲望,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人必有私”的论断;他重视自我,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李贽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最后自杀于狱中。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
李贽死后,他的书多次遭到焚毁,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五四”前后,李贽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资源。李贽的思想还传播到日本,对明治维新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当它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永乐年间,三部《大全》的颁定,一方面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表明程朱理学开始走向衰落。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景。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