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他改名炎武,字宁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始祖,硕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全盛时期,思想界形成的理学思潮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明清时代,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儒家经典,也沾染上了理学的味道。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这就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