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父名激,母邹氏。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中“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决心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于是,约在公元前321-前320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六十岁左右的孟子,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浩浩荡荡来到魏国。梁惠王见到孟子劈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而孟子游说的目的是要推行仁政,仁政以“义”为思想基础,而梁惠王讲利,两种思想针锋相对。因此,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从《孟子》的记载看,孟子以尖锐的言辞抨击了魏国的政治,在梁惠王面前表现了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孟子对梁惠王的评论是:这是一位“糜烂其民”的“不仁者”(《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