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机械功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物体所受的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两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能运用功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教学重点
功的一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判定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总功的计算。
(3)教学难点
弄清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是不同的;认识负功的物理意义;总功的计算。
(4)教学建议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功的概念”。该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能判断出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知道正功、负功的含义;应用功的一般公式,会计算恒力、合力的功。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功的公式W = Fs”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力作用效果的角度导出功的一般公式W = Fscosα,突出了力有空间积累的效果。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潜能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开发。
导入一
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将各自的课桌右移约2cm.
教师关注学生操作的方式,并把移动课桌这一具体问题转换为物理模型来讨论,用示意图分类展示在黑板上。
预测:操作的方式:大部分学生会上提,小部分学生会平推、斜推、斜拉,如右图所示。
问题1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图(a)、图(b)恒力F是否做功,为什么?
预测1都有做功。
预测2图(a)恒力F有做功,图(b)恒力F没有做功。
让学生回答,基本上能从初中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即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入手。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也就是说,如果施力于某物体,并使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那么,功应该如何求解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导入二
同一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怎样衡量这种效果呢?物理里面引进了“功”这个概念。 [推不同的重物,效果不同]
大家对“功”这个字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具有“成效”的意思,力学中 “功”的概念,它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什么叫功?从现在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