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国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有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接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在纸质期刊、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渐形成一套“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