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概述】
本单元要求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写文章波澜起伏的方法。“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性的文章应该写得波澜起伏。所谓“波澜”就是作者根据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心理来构思的一种技巧。为什么写文章要有波澜呢?首先,客观事物是有复杂性的。这里说的复杂,有两个含义:一是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以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其次,读者喜欢读有波澜的文章,让读者牵肠挂肚、感到惊喜或扼腕叹息是文章要达到的目的。如何写出文章的波澜呢?最常用的是抑扬法。要提醒学生注意,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误会,或者是不重要的、非本质的方面。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或者本末倒置。所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兴波澜常用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运用常用使文章兴波澜的方法来叙事写作。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阅读课本,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2.讨论探究如何做到写文章有波澜。
3.让学生体会并有意识运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导语设计】
故事导入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走失了一匹马。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