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体会意境。
过程方法:在合作讨论中,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抓住意象
(二)、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 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多媒体展示)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多媒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