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史书统计,秦约有县1000个(秦没有县的确切的统计数字),这可与公元2年约1314个县,1911年清末1381个县和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479个县(不包括新疆、西藏和云南)相对照。该统计意在说明( )
A.行县制的历史较为悠久 B.县制易于加强中央集权
C.自古至今县数相对稳定 D.秦制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1.答案:C
解析:从统计的县数量来看,从秦朝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境内的县数目变动较小,说明县数保持了相对稳定性,故C项正确。材料虽能体现县制历史悠久,但材料的侧重对县数目的分析,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推理说明,并非材料本意;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制度,不具有可比性,D项错误。
2.在公元前97年武帝时期,在征集从军远征的所谓“七科谪”的人时,最后四类人是:登记的商人、过去曾登记为商人的人、父母曾登记为商人的人和祖父母曾登记为商人的人。出现该现象的根源在于( )
A.西汉时期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B.商业活动危及封建统治秩序
C.封建小农经济居于主导地位 D.西汉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登记作商人的人社会地位很低,并经常受到各种处罚。这是西汉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故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所述现象的变相重复,没有分析其根源;B项是其原因之一而非根源;材料要求分析抑商的根源而非重农的根源,C项错误。
3.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幻想过由哲学家、学者来管理国家。中国在两千年前就实现了这类组织原则。唐代,就有历史学家出席丞相会议的制度。这反映出( )
A.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优越于西方
B.唐代科举制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古代中外政府均重视官员素养
D.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可取性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