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据此可知,朝会( )
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 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
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朝会)
【解析】春秋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朝会是遵循而非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故B项错误;等级秩序使得朝会中君臣是不可能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故C项错误;“夫礼,所以整民也”,朝会中体现的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D
2.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考点】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解析】西周礼乐制度是对王室贵族言行的规范,与官员“丁忧”尽孝道无关,故A项
错误;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官员“丁忧”
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古代法制也深受其影响,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举孝廉,故C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才开始融为一体,故D项错误。
【答案】B
3.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
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 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的讼师
【解析】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不一定就维护公平正义,故A项错误;从《唐律·斗讼》规定看,讼师参入司法,但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处于边缘地位,故B项正确;讼师不是政府部门的官吏,故C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讼师来自科举落魄者,故D项错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