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辨明“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扣紧题旨获高分

阅读:31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9/9/28 14:54:22

纵观全国各地近年来的高考材料作文,多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要求。那么,什么是“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如何做到“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首先请大家搞清楚“含意”:《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版)【含意】(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据此可理解为,“含意”指诗文、话语中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蠡测材料作文的命题思想,“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材料内容”当指文字包含的表面的、浅层的一般意义,“含意”当指文字内里的、深层的特殊意思。

  我们之所以把当下给定材料的作文叫做新材料作文,它的“新”就在于这类作文命意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材料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材料含意的多解性,含意的多解性开启了考生思维的多向性,于是就有了角度的多样性。虽然这类材料作文在设题时,命题者降低了审题门限、让考生有话说,但有话说不等于可以“满嘴跑火车”。材料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切入点多,然而在众多角度中,有些是切合题意的,有些是符合题意的,有些是较符合题意的,还有些是偏离题意的,这就要求考生仔细辨明“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慎重审题。

  按教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说法,“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2006年新材料作文实施之初,全国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这类作文可能包含的多元内容分为“核心内容(也叫重要内容)”“有必要但未必是核心的内容”“一般性但基本恰当的内容”以及“若即若离的内容”四种。前三种都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但只有选择“核心内容”的立意才是“切合题意”的,从“有必要但未必是核心的内容”角度立意属于“符合题意”,从“一般性但基本恰当的内容”角度立意属于“基本符合题意”,从“若即若离的内容”角度或完全忽视所给材料进行立意属于“偏离题意”。2007年全国卷又将“切合题意”与“符合题意”合并为“符合题意”(现在还有不少省市保留“切合题意”的说法),“并且说明符合题意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为准”,“符合题意”的作文才可在一、二等文中给分。2009年又将材料选择的角度分为“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以及“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明确规定了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才可以进入一等文,“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只能靠在三等文里。2011年又补充了“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既是对考生角度选择能力的考查,也是审题、立意能力的考查。

  下面以广东高考卷为例分析一下什么是“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依据“材料内容”即文字表面的、浅层的一般意义,这里的“材料内容”应指:①黑白照片能唤起记忆;②黑白照片不易珍藏;③数码照片易分享、易珍藏;④数码照片稀释记忆;⑤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比较等。由两种照片的变化联想到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这就是文字内里的、深层的特殊意思,即“材料含意”。如果我们只围绕“材料内容”写两类照片的变化或将两类照片进行比较,那么立意就显得肤浅,很难进入一类文;只有写出材料内在的、深层的内涵,如照片变化折射出的科技进步、科技与生活、科技发展与人的心理变化等,才能将立意提升到较高的层面上去,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又如新课标卷II: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他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这里“材料内容”的一般意义应指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至于“材料含意”,我们可以多角度的将它切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因喜欢动物而喂食,这可以理解为爱(游人角度);二是喂养的害处,这是因爱而害(动物与游人的角度);三是保护区警示:知错不改,后果自负(保护区角度)。从这三个层面立意,但凡写善心勿滥、自强自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都在“材料含意”范围内;而写理性的爱、爱与害、尊重规律等更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了增加作文的思想厚度。如果只是从“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方面立意,虽然也在“范围”内,却显得肤浅,而且易走极端,分数自然上不去。

  考场作文怎样才能做到“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多年的实践,我的体会是,除了廓清“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外,考生还应做到“行文之前审题要准、行文之初入题要快、行文之中析题要明、行文之末扣题要紧”。

  先说“行文之前审题要准”,做到这一点应抓住“四审”:

  一审关键语。文体不同,关键语在材料中的所处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议论性材料,表现在观点性的词句上;记叙性材料,则往往表现在议论抒情性的词句上。如湖南卷: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决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慨地说:“心在哪里,美丽的风景就在哪里。”

  这段记叙文字的抒情句“心在哪里,美丽的风景就在哪里”就是关键语。抓住了它就可以联想到雄鹰的风景在蓝天、种子的风景在田野、将士的风景在边防……从而演绎出风景随心、用心绘景的立意。又如四川卷: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则议论性材料本身就是观点,其中“站起来”“世界”就是关键语。“站起来”的对象可以指身体,可以指精神,“站起来”可以是身处逆境勇于奋起,可以是面对困境敢于承担,也可以是濒临险境善于化解……“世界”在这里小可指被承认,大可指被拥戴,实可指拥有名利,虚可指收获成功。

  二审重点提示。如四川卷: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儿……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提示语“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格外重要,这说明考生要把自己写进去,联系自己的生活,书写自己的感受,如果你置身事外谈对这种平衡生活的看法,那就超出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偏离了题意。

  三审逻辑关系。现在很多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关系式材料,这就需要辨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江苏卷: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这里的青春“朽”与“不朽”看似对立的关系,当把“老去”作为时间层面的概念,“不朽”作为精神层面的概念来看时,这种辩证的逻辑关系就清楚了:时间可以流逝,精神永远不朽。如全国新课标卷Ⅱ动物喂与不喂、安徽卷剧本改与不改、湖北卷山脚、山腰与山顶、上海卷的自由与不自由……都存在这种逻辑关系。

  四审叙述主体。作文材料中的叙述主体往往就是文章立意的角度。如山东卷: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里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这里“人”是叙述主体,考生要围绕写人的心境、感受,诸如“心态决定结果”“提升品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如果把“窗子”作为叙述主体,就偏离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就会写“不同的风景”“雅与俗”等,这就是偏题。

  再说行文之初入题要快。“入题”就是说文章一开始就要紧扣材料或题目,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态度或者情感,短短的800来字的作文,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如果没有高超的驾驭结构的技巧,你的那些曲径通幽、迂回包抄“技法”就大可不必了。再说网上阅卷,老师不大可能通过光标滚动条的频繁移动来琢磨你的“犹抱琵琶”。“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告诉考生,对材料宜适当概括而忌大段抄录,可穿插引用而忌抛在一边。

  第三,行文之中析题要明。要保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行文之中就要求做到瞻前顾后、一步三回头。要做好这一步就是要“析”字当头,即始终围绕文章的主旨和立意来加以分析。“析”不能太松散,张开创新的翅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是必要的,但要有放有收,收放适度。有很多考生一任思想的野马奔驰,当发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时,为时已晚。所以,行文过程中“一步三回头”特别重要。

  最后,行文之末扣题要紧。一篇好作文,离不开一个好结尾,作为文章的压轴部分,那是考生留给老师的最后印象,也是作文中的最后一道“风景”。结尾的方式很多,不管是归纳全文式,照应开头式,深化主旨式,还是余音袅袅式,戛然而止式,感悟召唤式,关键要巧妙、自然、得体,扣住“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扣紧题旨,体现全文脉络,顺势而为。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b-box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