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资讯 >  阅读文章

搞清楚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思维流程,不考满分都难

阅读:28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9/9/28 13:54:24

我们先来看一道材料作文题:

  芦苇与橡树比赛看谁更有力量。高大的橡树看着纤弱的芦苇,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赢得胜利。一阵猛烈的强风吹过,芦苇弯下腰,顺风俯倒,幸免于被连根拔起。而橡树迎着风,笔直地站立,尽力抵抗着强风。结果却被乱倒在地。

  橡树正在为失败而伤心,但看到身后由于自己的保护而在狂风中幸免被毁的小木屋,不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人认为这是一道尴尬的材料,尴尬在审题立意上的左右为难。若直接赞扬橡树的正直,挺拔,直面困难、挫折,有大勇,号召人们学习橡树倔强刚强的奋斗精神,似乎不牵涉小木屋,立意上就关注不到结尾奉献爱心的材料指向,末段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一旦关涉到小木屋,第一段的芦苇与橡树的比赛也就毫无作用,因它们比的是力量,不是品德,不以保护小木屋为目的。因此,第二段橡树比力量方法不对而失败,却保护小木屋只能算个意外收获,忽然发现自己奉献了,向小木屋付出了爱,因而露出欣慰的笑,只能是橡树失败后的自我安慰,这不是第一段材料的寓意范围。

  如果说此题尴尬,就是因为没有全面理解材料。如果从整体把握材料,会发现此题不仅不尴尬,而且命题人的命题意图相当高明。

  首先,芦苇与橡树比赛只是提供一个情景,提供一个橡树失败的情景,可能是芦苇,也可能是小草,也可能是其他的事物,但不管哪种事物,都是为了衬托橡树失败的。更重要的是,这则材料如果去掉后两句,芦苇与橡树的关系是并列的,但命题人有意加上后两句,“橡树正在为失败而伤心,但看到身后由于自己的保护而在狂风中幸免被毁的小木屋,不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整个材料叙述的中心就是围绕橡树展开的,跟芦苇没有关系了。而材料的审题和立意就增加了难度,立意的境界也比原来开阔了许多。如果仅从芦苇和橡树的“PK”(即第一段文字)中来确定立意,把注意力放在两者比赛上,如从芦苇角度立意谈弯腰的学问:以柔克刚、弹性人生、学会顺应(谈为人处世之道);从橡树的角度谈敢于挑战、永不低头、刚强挺拔、正道直行(谈对待困难的态度和精神,谈不屈于恶势力)就属偏题。这样的观点与立意,不足以体现高考作文中要求的“全面理解材料”。因为这个材料的中心意思不是比赛谁赢谁输,而是先说“橡树”在“PK”中的失利——“失”,后面是说“橡树”的得到——“得”,所以材料就是围绕橡树的“得与失”而展开的。这显然是一个辩证的主题,在行文中一定要突出思辩色彩。因此,对材料应从这样几个角度立意:失败与胜利,倒下与站起,得与失;不以成败论英雄等等。“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绝不是断章取义,是基于“全面理解材料”之上的,是对全部材料从不同角度的解读。

  为避免对材料的片面理解,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了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流程,概述如下:

  一、概括内容: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二、明确对象:明确材料陈述对象。

  三、划分层次(主次):分清材料陈述对象的主次或层次。尽管材料涉及很多人或很多事,但有的人或物只是议论的对象,在文中不起什么作用。审题时,要全面理解材料,分清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要从重要人或重要物的角度入手思考。

  四、选取角度:选择立意的角度。几个对象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就从哪个对象入手,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五、抓关键:抓材料陈述对象的关键句或关键点。材料中往往有对重点对象评论的句子,暗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整个事件的关键点,抓住关键句或关键点来立论将事半功倍。

  六、辨明是非(寓意):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材料陈述对象的做法对不对,材料塑造形象的寓意是什么,这就是命题人出题的意图。

  七、分析原因:分析材料表述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时一个结果可能缘于多个原因,可以多角度分析这些原因和结果。一般来说,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写作的角度。

  这七个环节确定立意的方法特别适合复杂的材料作文或寓言类作文。

  可以根据这一思维流程分析上述材料:

  概括内容——芦苇与橡树比赛看谁更有力量,结果橡树失败,正伤心时,却看到因自己的保护幸免被毁的小木屋,于是欣慰地笑了。

  明确对象——明确材料陈述对象分别是芦苇、橡树、小木屋。

  划分层次(主次)——分清材料陈述对象的主次或层次。这则材料如果去掉后两句,芦苇与橡树的关系是并列的,但命题人有意加上后两句,材料陈述对象就发生质的变化,陈述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橡树,芦苇只是议论的对象。

  选取角度——材料重点写橡树,就从橡树入手。

  抓关键——抓材料的关键句或关键点。找出描述橡树的关键句:比赛失败伤心,保护幸免被毁的小木屋,欣慰地笑。

  辨明是非(寓意)——辨明材料陈述对象橡树这个形象的寓意。

  分析原因——橡树失败却欣慰地笑,为什么呢?它看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一无用处、毫无价值,还能因失败无意间保护了小木屋,这是意外的收获。

  由上述分析,就能得出准确的立意:失败与收获(注意这里的收获是意外的收获,不是主动地奉献),倒下与站起,得与失;不以成败论英雄,如何看待失败,失败的精神意义、精神价值等等。

  根据这一思维流程分析以下二则材料,不难找到准确的立意角度。

  一、陈小姐带着在婴儿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婴儿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概括内容:陈小姐带着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为该不该多交1元钱与司机发生争执,造成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

  明确对象:陈小姐、司机、警察、乘客。

  划分层次(主次):这一材料的陈述对象没有主次之分。

  选取角度:陈小姐——从影响和结果看.造成“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

  司机——要这1元的行李费,是遵照公司的相关规定。

  警察——“警察两度出警”,人民公仆为人民。

  乘客——其间没有一个乘客出来调解.可见乘客的冷漠与无动于衷。构建和谐社会靠大家。

  综合的角度——也就是从陈小姐与司机“对峙”的行为及影响角度来考虑。

  抓关键:整个事件的关键点在于该不该交l元钱。

  辨是非(寓意):考虑两人是不是就为了1块钱?陈小姐做得对不对?司机做得对不对?警察做得如何?乘客呢?

  分析原因:对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后果是谁的责任?谁是最后的赢家?这里没有赢家,只产生社会负效应,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正确的立意是:

  1.如何构建和谐之美。

  2.让制度更具人性化。

  3.增强服务意识。

  4.多考虑公众利益,如何兼顾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

  5.为他人着想。

  6.从传统美德人手考虑,如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等。

  偏颇或错误的立意如:

  1.多点沟通。

  2.多点关爱(母爱、爱的方式)。

  3.小题何必大做、勿以善小而不为。

  4.金钱的威力:双方那么看重1元钱,可见金钱的魔力。

  5.生命的重要性:1元钱与小孩、乘客比,当然是后者重要。

  二、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嘲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运用这一思维流程,并不能解决所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问题,但至少能避免学生片面理解材料,因为思维流程的第一步就是提醒学生全面理解材料。同时,这一思维流程还促使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把握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一思维流程简单,易于操作,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掌握正确立意的方法。

     来源:网络  编辑:b-box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