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怎样把“世博”典例融入高考作文

阅读:90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5/23 17:00:19

 

延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周永蔚
再过20天的时间,上海6.7万2010年应届高三毕业生,就要安坐考场,执笔挥毫,撰写高考作文了。
那么怎样写好当堂高考作文呢?其中的技巧有很多很多,笔者在此只想谈一点,那就是:“写作材料的选择问题。 ”纵观历年来考场作文选材的失误,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运用陈旧的、过时的、熟透的老材料。
在作文阅卷的考场上,老师们经常在考生的高考文章里,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伽里略、牛顿、爱迪生、杨振宁、邓稼先、华罗庚”等等这些家喻户晓、路人皆知的例子。这些伟大的人物,不是不感人,也不是不能用,而是因为他们被使用的几率过于频繁,材料的内涵所显示的意义又普通一般,所以在阅读之后,人们总觉得有些视觉审美疲劳了。就从这一点看来,可以推测有些考生,在平时的材料积累工作上,做得是很差的,所以每到写作举例时,就搔头挠耳,无以应对。当然,笔者认为,如果你一定要使用他们的话,也请你要用一点心思,进行广泛深入的阅读,从而去挖掘出他们人生里程中的一些新颖、有益、情趣、深邃的别样典例,让人们阅读之后,深感鲜活生动、富有新意,可从更高更广、更新更深的视角来认识他们。
其二,运用虚构的、矛盾的、拼凑的假材料。
在此我举个实例来说明吧:《中文自修》杂志上,曾刊发过一篇2006年《我想握住你的手》一类卷的文章。考生设计自己的家庭是离异的,而她自己在法庭上选择了“下岗的老爸”,而不是“勤奋好学”、凭着“艰苦奋斗”已“获得了成人高考的本科文凭”和“MBA证书”的、能给她“穿名牌、去国外深造留学”的妈妈。因为她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需求”。也就是她在文中所写的:可以陪老爸“在灯下欣赏名著”、“在花园里畅谈人生”,或者“听他朗诵诗词歌赋”、“在月儿幽幽的晚上,头倚在爸爸肩上看电视的悠闲”,但是,考生恰恰在文中明写着这样一句话:“你要的这些,妈妈也一样会给你”;更令人生疑的是:高考的当天,她听到了空中的飞机“嗡嗡”声,因为“爸爸送”她奔赴考场,而妈妈此刻却乘飞机去国外深造了。看来,这样的构思,只要我们仔细推敲的话,还是可以找出文章事实的破绽的。
其三,运用生僻的、荒诞的、惊悚的俗材料。
有不少同学,为了追求哄动效应,赚取他人的眼球,因此在撰写作文时,故意挑选一些与社会理念和常人思维相悖的例子来说理叙事。比如,我曾经出过一道题目是《请你谈谈“文理分科”的优劣》的高考作文训练题,我的班上有一个严重“重文轻理”的女学生,她为了大讲特讲“文理分科”的好处,列举了不少偏才、怪才、天才的实事,通过“理例一统”的反复论证,从而得出了“人才畸形发展的合理性,学习偏科的必要性”结论。更可怕的是,还有一些同学,平时看书喜欢追求猎奇,因而在写作时,竟然把诸如港澳台的女星绯闻、社会上的消极面等等垃圾素材,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拿来使用,以求得文章的别致诱人、奇特新鲜。笔者以为,这种写文的态度是十分错误而可笑的,不仅是高考作文,就是平时的习作,也是极不可取的!
那么怎样来提高自己的作文得分率呢?
最可取、最有效、最放心的做法,是运用当代的、典型的、生动的新材料。笔者在这里也列举几个典例,加以引导之——
(1)日本61岁的“世博奶奶”山田外美代,学中文、找资料,化70万人民币,把全家搬到上海,开始184天的“全勤之旅”,儿子为此还辞去了教师的工作。这件事实,充分说明:世界友人酷爱“上海世博会”,我们中国人民更应该担当起大国的责任,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2) 46岁的“香港之子”黄福荣,奔赴千里之外的青海玉树,4月14日7.1级地震中,在当地担任孤儿院义工的他,及时逃离后又冒险折返废墟,英勇救出3名孤儿和1名教师,而自己却在余震中遇难了。他生前说:“死在公益的路上,是上天对他的恩赐。”这种“阿福精神”,不是真正的“无私奉献、舍身成仁的精神”吗?!
(3)今日的中国青年,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时代重任呢?请你听听温家宝总理今年“五四”在北大对学生的讲话:“必须发扬科学、民主精神。……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 ”这番语重心长的教诲,难道不是要求我们当代青年,在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去开创无愧于青春、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的辉煌业绩吗?!
要搜集的精彩典例,是很多很多的,可以从报纸上、电视里、社区中采撷到。让时代的生动典例,为你的高考作文增添些亮点吧!
     来源:新闻晨报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