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简论中兴辅臣萧望之

阅读:147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1/19 18:12:38

摘要:萧望之是西汉中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也是元帝时期著名的辅政大臣。可历代的学者对其褒贬不一,不少人称他为明哲保身﹑善于弄权的小人,本文想通过《汉书》中关于萧望之一生经历的记载进行分析,认为他虽然有时候恃才傲物﹑弄权自保,但就其一生而言,仍是功劳远远大于过错,不愧为汉代中兴名臣。

关键词:萧望之 中兴名臣 功过 

萧望之是西汉中期宣帝﹑元帝时期的名儒,又是著名的辅政大臣。汉宣帝驾崩前,要选择嘱咐新君的大臣,便将萧望之等人引入宫内,封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与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光禄大夫周堪一起接受遗诏辅佐朝政,兼管尚书事务。汉元帝即位后,萧望之作为他的老师,位高一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国家社稷出谋划策,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是一代中兴名臣。而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反差很大。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评价: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之,卒为便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挠,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司马迁认为而到了明清时期,对于萧望之的评价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极力贬低萧望之的历史作用。他在《读通鉴论》第四卷中评论:夫望之者,固所谓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望之于宣帝之世,建议屡矣。要皆非人之事,是人之非,矫以与人立异,得非其果得,失非其固失也。司马迁认为萧望之堂堂正正,宁遭挫折也不肯曲全,身为儒家大师有辅佐帝王的能力,可酸是接近古代贤良的朝廷大臣了!高度赞扬了萧望之的操行品德﹑学识及辅政的能力,并对他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而惋惜哀叹。而到了明清时期,对于萧望之的评价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极力贬低萧望之的历史作用。他在《读通鉴论》第四卷中评论:夫望之者,固所谓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望之于宣帝之世,建议屡矣。要皆非人之事,是人之非,矫以与人立异,得非其果得,失非其固失也。认为萧望之议政是想标新立异,突出自己,而不是为国家着想。他的功绩不足称道,而他的悲惨命运也是注定的。唐晏在《两汉三国学案》的《萧望之传》中认为:萧望之,儒者也。而天性刻害人,故始进则残霍氏,少达则杀韩延寿,再进则谗丙吉。计其平生,宣帝诏所云敖慢不逊者足以尽之。其为恭﹑显所构,有天道焉。则更加贬低萧望之的功绩,认为他天生残忍,残害忠良,还认为他是死有余辜,他被宦官石显﹑弘恭逼迫自杀是有天道。同样一个人,对他的评价却是截然相反,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萧望之是怎么样一个人呢?他的一生究竟对国家是有功呢还是有过,或者是功过参半?本文想从《汉书》中关于萧望之的一生来简要对其做个评价。

首先考虑的是他的为学和为人方面。萧望之自幼好学,年少时就已名满京都,许多学者都称道他,后来还担任了太子太傅,即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的学识是一直为后人所称颂的。这一点恐怕无人可以否认。唐代的颜师古曾称赞萧望之巨儒达学,名节并隆,博览古今,能言其祖。至于为人方面则有不少相左的观点。

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萧望之做事很讲原则,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汉书》记载萧望之年轻的时候曾受到大将军霍光的召见,当时官吏百姓见霍光都要袒露搜身,除去兵器,并由两个官吏押着。惟独萧望之不肯听从,并劝说霍光要以德望和礼遇来招致平民大众的诚意。只被安排了一个守门官,但他仍坚持自己是对的,并认为这是各从其志

萧望之为人也比较正直,对国家大事尤其关心。汉宣帝地节三年夏天,京城里降落冰雹,萧望之为此向皇帝上书。认为这是好的征兆还没有到来,阴阳不调和。主要是由于大臣揽政,一姓人专权逞势所引起的。实际上直接导致了霍家的被诛灭。萧望之平时的交往也处处体现出他的正直为人,性情如火,嫉恶如仇而又敢作敢为。萧望之曾多次举荐著名学者,秀才充任谏官,郑朋想要依附他,便上书阿谀奉承,称萧望之践履周公﹑召公的德行,具备孟公绰的品质,具有卞庄的雄威。萧望之一开始还尽自己的心意接待他,到后来发现郑朋的行为转向邪恶,屡次说别人的坏话而不反省自己,萧望之就毅然断绝了和他的来往。可见萧望之不是那种同流合污,近墨者黑的人。

最重要的评价在于政。萧望之是一位儒学大师,儒生从政获得这么成功的,萧望之是其中之一。他第一次运用儒家思想来处理政事并取得成功是和京兆尹张敞讨论以谷赎罪建议的问题。萧望之引经据典,并结合汉武帝旧事,尽陈以谷赎罪的弊病,得到了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的支持,否定了张敞的建议。在处理与匈奴的关系问题上,萧望之更显示出了他的儒家思想运用于政治的原则。他根据儒学原则,主张以仁义道德对待处于困难中的匈奴,并藉此感化四周的少数民族,从道义上征服他们的心灵,这样既充分显示出汉朝泱泱大国坚守仁义道德的风范,又可以不费一兵一卒收到四夷归附的理想效果。在对待来朝的呼韩邪单于的礼仪上,萧望之又一次独树己见,表现出对匈奴一贯的仁义主张。他说: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王之上。由于他的努力,边境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

对于萧望之从政中的过错和失误,主要就是唐晏所说的残霍氏,杀韩延寿,谗丙吉。关于残霍氏,指的是萧望之上书宣帝,借夏天降冰雹之事阐述鲁国权臣季氏驱逐昭公的历史,以说明霍氏专政不得人心。就事论事,霍氏专横跋扈,也严重威胁到朝政,作为一个饱度儒家经书的学者,萧望之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春秋故事。其实,当时许多人都对霍氏专权不满。御史大夫魏相﹑山阳太守张敞等都曾上书宣帝,要求抑制霍氏势力,以保皇权稳固。由此看来,萧望之的上书,是为国家社稷的长远利益着想,并不是考虑个人利害。

至于杀韩延寿,这并不能归咎与萧望之。萧望之作为御史大夫,对于知法犯法的事情一并查清,这是他的职责所在。韩延寿的违法逾制才是导致他被杀的根本原因。整件事中也不能看出萧望之是公报私仇,这种说法显然是欠妥的。

综上所述,萧望之由于性情直率,嫉恶如仇,因此在评人论事时无所顾忌,给人造成一种狂傲的感觉。况且他总是力排众议,坚持原则,难免让人觉得他喜欢标榜自己而自认为很聪明。但我们应该看到,萧望之所做的事大多是为了国家,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这是由他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就人而言,他对于国家大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儒学思想来解决,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政治家。汉宣帝晚年把十一位中兴辅臣的图画镌名于麒麟阁中,萧望之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说这是对他比较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汉书·萧望之传》

《汉书·霍光传》

《汉书·韩延寿传》

     来源:整理  编辑:shuimenghua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