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学科辅导 >  阅读文章

问句之中情味浓-古代诗歌中的问句赏析

阅读:26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5/31 8:44:05
作者:博硕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句。仔细品味这些句子就会发现,这些句子里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问句之中有悲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本来迫切地希望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所以他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因仇人贿赂了使者,使者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便没有用他。此处作者以廉颇自比,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敌,权奸当道,谁还会关心我,任用我呢?这一问,使作者那种抑郁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变为力重千钧的严厉质问了。
  问句之中有凄楚。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的开头说:“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初春的傍晚,落日余晖,一片火红,像熔金那样璀璨。烂漫的云霞,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景物是这般迷人,然而,“人在何处”?李清照这一问,把自己的凄楚之情,无依之感,表现得何等深沉!这个“人”,既不是曾经和李清照一道飘零的那些“流人”,也不是她死去了的丈夫赵明诚,而是作者自指。从往日里的“位下名高人比数”,到今天的“飘零遂与流人伍”,社会地位的变化,何等急剧!从“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的生活,到“吹箫人去玉楼空”的日子,前后光景的变化,又多么悬殊!从“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的旖旎岁月,到“永夜恹恹欢意少”的凄凉夜晚,真是恍如隔世!所以,“人在何处”是“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的另一种说法,正是通过这一问句,作者无所适从的心情就愈深沉了。
  问句之中有相思。如牛希济的《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作者从新月想到不能团圆,从红豆引起了相思的苦情。用桃仁在桃瓤里,比喻爱人在自己的心儿里。作者偏以问句作结:“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这里的“早晚”是“何时”的意思,这两个字把主人公的愿望变成疑问。在“封建”墙壁阻隔下的“花朵”,是难以长成“连理枝”的,但她又不甘心就此绝望,这一疑问表现出她交织着绝望的叹息和渺茫的期待的复杂感情。
  问句之中有真情。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因酒而看到温暖的小火炉,因火炉而觉天寒欲雪,孤寂无聊,想邀友人来饮。“能饮一杯无?”这一问,仿佛友人就在面前,围炉共话。又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是惜别之情长,还是这无尽的东流水长?这一问,情更长,意更深,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