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化学教学中对优秀学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阅读:83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4/3/28 11:42:59
  优秀学生在群体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他们可能是全班同学的凝聚点,有着强烈的“向心”作用,成为众多同学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80年代初,斯腾伯格就提出作为优秀学生是以下三种成分相互优异发展的结果,这三种成分即:(1)元成分,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拟定计划、作业决定、策略选择;(2)执行成分,即编码、推论、映射、应用、比较、论证;(3)获得成分,即保持、熟练、迁移等过程。
  对照以上理论,反省我们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历程,却发现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并没有做得最好,主要弊端是“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干扰因素,究其原因,除了教育体制的因素外,还应追溯到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有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一些被我们认为所谓的习以为常的某些“最佳选择”。下面我们就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过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一、教师应作什么样的努力
  由于被尊为“师”,很容易使人放松自身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导致思想僵化。就如同一个人学会了画画的各种技巧,并不代表能画出好画来。
  受教育者的素质,往往受制于教育者的素质。几年前被认为是一节非常完美的好课,今天看来却不是,因为应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可以使一堂课更加完美。
  我们在上一堂课的时候,许多优秀学生往往有“吃不饱”的感觉,其实,这一点不奇怪,因为今天的教科书、教学大纲确定后,虽然所给予我们的静态空间并不多,但今天的能源、环境以及生活中的许多可扩充的知识比比皆是,如果我们充入以上与化学有关的这些知识,摒弃一些次要的东西,不仅优秀学生喜欢,大多数学生也会受益。教育方法的演绎应该是多样性的,这需要我们的教育者有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有一本小册子,谈的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读过以后,头脑中不仅仅是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而且还留下了人类探索物质结构内部的艰难的历程。后来发现这是某外国中学化学的教科书,感到非常惊讶,较之于我们的教科书来说,它除了描述一定的知识以外,还真实、生动、系统地讲述了人类认识物质其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想中学生读了,虽然会搁置两道难题,但所获得的东西却是无法估量的,也许会对他一生对知识的追求带来好处。
  教师应该用创造性思维去开拓我们所熟悉的空间,把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到重要位置。例如我们在有机物空间结构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乙烯和乙烷分子结构的理解非常困难,采用三维立体动画开发了一个课件,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其过程:
  二、应该给优秀学生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
  情境对人的教育是无可估量的,它可以使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所感受、有所愤诽、有所思考,继而有所改革和创新。
  有人提出,培养优秀学生,应该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一看法是片面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平时开“小灶”的优秀学生所不能领略到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新知识的教学。例如,我们在乙烯的分子结构的教学中,采用了变结论为过程的探源教学:
  (Ⅰ)先比较C2H4和C2He分子中C=C与C—C键能数据,根据共价键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就越稳定。因此应该C2H4比C2He来得稳定(创设情景、提出假设)
  (Ⅱ)做乙烯通过溴水、KMnO4/H+溶液的实验,发现乙烯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乙烷不能(对假设进行实验性否定)
  (Ⅲ)重新反思C=C与C—C键能数据关系,通过CH2=CH2与溴水反应的演示,和∑c—c<∑c—c<2∑c—c得出C=C中有一个键易于断裂,两个键性质不完全一致(得出正确结论)
  这一变结论为过程式的教学,避免了传统的先结论后验证的“直辅式”教学,探索了乙烯这一物质结构内部的“源头”,重要的是通过初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研究,树立了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概念或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无疑是属于我们探索自然学科的重要东西,是人类知识的宝贵财富。
  三、应该培养优秀学生什么样的个性品质
  有人认为,优秀学生学习成绩已经够好了,所以对他们个性品质的培养往往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或者只要通过政治思想课和德育课来完成就行了。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一个优秀学生最终能成为“大才”的根本还必须具备有良好 的个性品质。我们经常出现许多优秀学生关键时候“失常”、“大失水准”,究其原因,均属于个人心理品质不完善、个人意志品质不是很强之原因,这主要是我们平时对他们“一好全好”的一种不完整的认识。笔者认为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的“平常心”,优秀学生拟定计划、选择策略、作业决定往往比一般学生要迅速,如果因为这样而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别人,必然会滋长骄傲浮躁的情绪,在认识事实的过程中“轻敌”,导致认识肤浅,自以为是,最终会忽略或缺乏研究事物的一般手段和方法,阻碍自己思维的发展。另外,由于认识事物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少不了很多“挫折”,如果因为“挫折”而一蹶不振,将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他们的“挫折”教育,鼓励他们勇于突破障碍,培养忍劲。第三,科学素养是任何一个科学家和重视专业技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我们应该给学生介绍科学家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任劳任怨、勇于探索的科学作风,介绍一些科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科学家们洞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所致。同时还得介绍一些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具有科学态度而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一定的损失的自我约束能力。
  四、应该给优秀学生什么样的实验环境
  化学为一实验科学,每一概念、规律、性质的认识,均源于实验。因此,加强对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还学生一个实验研究的天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中学化学课本里安排了相对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难发现,还有不少不足:
  (1)仅为配合实验内容而配的实验,目的仅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不易从中掌握重要的实验方法。
  (2)课本中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为事先安排好的,讲的十分清楚,学生仅为按步就班完成实验操作,这样的实验仅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或锻炼动手能力,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尚还不够。
  (3)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先是知晓书本上知识,很多同学在老师还未做实验时记下书上的现成实验现象,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针对以上不足,如何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还学生一条真正的发展智力、提高素质的实验环境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改进: ①增加实验的数量,特别是一些自己设计动手的实验,一些实验还没有现成实验仪器,必须学生自己制作。②重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差异。如在检验Ⅰ-实验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KI溶液加AgNO3,然后加HNO3实验,发现沉淀后上层澄清溶液中出现了浅黄色溶液,不是应有的无色溶液教师抓住这一现象巧作分析,从而认清是由于Ⅱ-被HNO3氧化的结果。③加强重视实验方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给优秀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从中让学生体会出实验方法的教育。
  应该认为,优秀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没有明确的界定,正因为这样,只要我们认真地探索,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某些误区,走出封闭的思维模式,寻求多种计划、决策、推论、验证等多种能力的优化组合,必然拥有更多的优秀学生。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