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结构分析
    
        
            | 地区 | 考试样式 | 地理试题分值分配 | 备注 | 
        
            | 选择题 | 单科非选择题 | 选考题目 | 文综历史部分 | 
        
            | 课改区 | 广东 | 单科 | 20个×2分 +10个×3分 | 14分+15分+17分+14分+10分 | 2个非选×10分 | 无 | 选修题目2选1做答 | 
        
            | 文科基础 | 18个×2分 | 无 | 无 | 无 |   | 
        
            | 理科基础 | 7个×2分 | 无 | 无 | 无 |   | 
        
            | 山东 | 文综 | 8个×4分 | 25分 | 3个非选×10分 | 11分 | 选修题目3选1做答 | 
        
            | 江苏 | 单科 | 18个×2分 +8个×3分 | 15分+14分+11分 | 4个非选×10分 | 无 | 选修题目4选2做答 | 
        
            | 海南 | 单科 | 20个×3分 | 10分+10分+10分 | 3个非选×10分 | 无 | 选修题目3选1做答 | 
        
            | 宁夏、辽宁 | 文综 | 11个×4分 | 36分+20分 | 无 | 无 |   | 
        
            | 安徽 | 文综 | 10个×4分 | 30分+30分(含选修5 10分) | 无 | 无 |   | 
        
            | 福建 | 文综 | 12个×4分 | 37分 | 3个非选×15分 | 无 | 选修题目3选1做答 | 
        
            | 浙江 | 文综 | 11个×4分 | 30分+26分 | 无 | 无 | 选修4、选修6必考 | 
        
            | 天津 | 文综 | 11个×4分 | 30分(含选修3及选修4约18分)+26分 | 无 | 无 |   | 
        
            | 地区 | 考试样式 | 选择题 |    地理单科非选择题 | 文综地理部分 | 备注 | 
        
            | 上海 | 单科 | A组 | 无 | 10分+10分 | 无 |   | 
        
            | B组 | 无 | 10分+10分 | 无 |   | 
        
            | 共同 | 25个×2分 | 17分+18分+15分+14分+16分 | 无 |   | 
        
            | 非课改区 | 全国Ⅰ卷 | 文综 | 11个×4分 | 36分 | 20分 |   | 
        
            | 全国Ⅱ卷 | 文综 | 11个×4分 | 36分 | 20分 |   | 
        
            | 北京 | 文综 | 11个×4分 | 36分 | 20分 |   | 
        
            | 四川 | 文综 | 11个×4分 | 36分 | 20分 |   | 
        
            | 重庆 | 文综 | 11个×4分 | 36分 | 20分 |   | 
    
二、高考命题分析
2009年度高考已经结束,从各地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地理科目的命题特点可用“三个变化和五个不变”来概括。
1、三个变化
(1)随着课改的推进,地理科自主命题省份发生变化。非课改区少了天津,课改区除多了天津外,还增加了辽宁、安徽、福建、浙江四个省份,其中辽宁和宁夏的试卷完全相同。
(2)非选择题的分值分配方面发生部分变化,如广东卷、宁夏卷。海南卷在选修模块的选取方面也由4选1变为3选1.
(3)增加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命题意图得到进一步加强,对新的概念、原理等当场学习和运用能力考查的“信息题”比重有所增加。如福建卷第10~12题是一个典型的有关地球运动的探究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要求,不断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探究原理,才能逐步得出正确的选项。同时,第37题非选择题和选考题的设问均有一个小题的答案为开放性答案。浙江卷第37题第(1)问,要求考生当场学习区位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运用其原理分析城市集聚问题。
2、五个不变
(1)试卷的结构、题型与题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及试题难度等方面与2008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其中非课改区的五套试卷表现更明显。
(2)强化对主干知识考查的命题思想不变
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今年也是如此。区域定位、等值线判读与应用、天气与气候、时间计算、季节判读、区位分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变化与产业转移、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几乎在各套试题中都有涉及。如全国文综I第1~2题、重庆文综第1~2题、宁夏文综第3~5题等。
(3)以能力立意为导向,突出对读图、读表能力考查的命题特点仍不变
地图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一大特色,历年的试题几乎是“题题有图,无图不成题”。今年的地理试题也不例外。纵观各套试题,区域图、等值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示意图(地理位置示意图、地球表面物质循环与流动示意图、城市规划示意图等)等在今年试题中都有呈现。
(4)贴近时代、联系生活实际与国内外“热点”的原则不变
 以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为主线,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时代性特色的命题原则仍没变。如福建卷第1~2题对某企业生态园区循环经济的考查、第3-4题中中国的能源问题、第37题中就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区位选择与国际合作等设置试题。再如,上海卷中对世博会场馆设计、上海青草沙水库与东海大桥风电场建设等热点的涉及等。
(5)随着自主命题的省份增多,乡土地理的命题思想仍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旋律。
关注身边的地理、注重乡土地理考查的命题思想在2009年高考中多次出现,如天津文综第12题中考查区域的选取、福建文综第40题对海峡东、西两岸海岸类型、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考查,安徽文综第23~24题中对安徽土地利用状况的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