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校本课程 >  阅读文章

第一章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阅读:88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6/15 17:08:11
  【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法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准备】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 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 → 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读一段文章:dna指纹法在按键侦破的作用提问:
  1 、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 、你还能说出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
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 、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二、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有利于突破难点。)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提问: 1 、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 、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阅读课文及“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
试验后要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原核细胞的DNA 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
三、加工、整合信息, 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 和RNA 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 和R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四、系统小结, 反馈与矫正(巩固强化,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
小结: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 和RNA 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 和RNA 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课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比。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板书 1、生物体内的核酸及分布
2、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来源:网络  编辑:xuesh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