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综合信息 >  阅读文章

80后90后高考考生:致终将或已经逝去的高考

阅读:122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5/31 11:03:46
这件事惊动了校方。刘明的妈妈被老师叫到了学校。刘明的爸妈都是农民,一个月的收入才1200多元。为此,他妈妈一次性给了他两个月的生活费,一共2000元。还完餐馆的钱,刘明开始了每天早晚只吃一个包子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高考。这一年,刘明考了497分(当年一本分数线:理科536分,文科581分)。
“(如果)上一所这样的(二本)学校,对得起爸妈吗?”全家在讨论填报志愿时,刘明的爸妈没有说什么,大伯的这句话刺激了刘明。
2008年下半年,19岁的刘明走进了沅陵县文化补习学校复读。然而他的成绩并没有起色。他也依旧是网吧的常客。2009年,刘明高考的分数甚至比第一次还低了20多分,只有473分(当年一本分数线:理科534分,文科554分)。
面对这样的分数,刘明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一幅画面:在离这次高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刘明晚上11点从学校回到家,却意外发现爸妈还没回来。11点半,身上沾满泥巴的爸爸推开家门,放下农具转身就去洗澡。满脸汗水的妈妈瘫坐在椅子上,甚至没有力气说话。刘明告诉记者,那是他第一次仔细打量妈妈,他觉得应该为家里面承担些什么。
2009年下半年,刘明再次走进同一所复读学校。2010年高考教材改革,数学教材中最令刘明头疼的排列组合被删减,厚厚的英语和数学教材变薄了。高考英语比平常模拟考试还要容易,他考了110多分;此外,数学考了120多分;最后总分是579分(当年一本分数线:理科567分,文科578分)。刘明至今还记得,那一天妈妈在听到分数时开心的笑声。
“读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
瞿永峰,今年29岁,2002年参加高考。在他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11年前的春末夏初,小纸条到处乱飞的晚自习教室。在手机还不够普及,微信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同学们只能选择“传纸条”这个最原始的方式来消磨漫长的晚自习时光。
“当时只要是可以写字的地方,草稿纸、作业本,都可以用来写纸条。趁着老师喝茶、上洗手间、看手机的时候,都会丢纸条或者传纸条。”瞿永峰说,纸条上的内容从八卦到个人理想,什么都有。他还记得,自己曾在纸条上和朋友约定谁高考分数高,谁就请客吃肯德基。
瞿永峰当时所在的班级是理科重点班,他说自己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上,一般是班上前20”。他相信自己能够考上一个大学。但对于以后,比如选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瞿永峰并没有很明确的方向和目的。
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标志着高校扩招时代的到来。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瞿永峰并不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大学扩招,进大学肯定没问题,但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瞿永峰认为,选学校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选专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清华、北大,选一个好专业更重要”。
2002年,还需要估分填志愿。瞿永峰当时想要填报化学专业,但家里人却认为这个专业不好就业,不赞成。最终,他选择了医学专业,并进入师大医学院学习。
“读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因此包括选学校、选专业,都会参考家里人的意见。”瞿永峰说,与以前相比,现在基本上是只要愿意就会有大学读,“当时的自己清楚地知道,一定要读一个大学,在大学里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和憧憬”。
记者 杨杰妮 实习生 李亚平
(红网)
12
     来源:红网  编辑:stephe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