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从死记硬背到活学活用 北京老版高考完美收官

阅读:115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09/6/16 15:50:01

 

从2002年起,北京实施高考自主命题已走过8个年头。随着明年进入高中新课程的首批高中生毕业,与新课程内容配套的新课程高考也将随之启动,按照之前市教委发布的消息,新高考方案将在本月公布。今年成为老版高考的收官之年。 
从单一学科的简单组合到学科知识的穿插考查,从死记硬背到活学活用,从单纯的知识考核到综合能力考查,回溯8年来高考命题的变化,老版高考已为新高考出炉做了最好的铺垫。
 “地理、历史、政治综合考查模式越来越多。”
文理综考试更重能力培养
算上今年,冯建对北京高考的关注已有11个年头。 
1998年,冯建从日本留学回国,创办新干线复读学校起,就一直对北京高考命题进行研究。北京高考所经历的每一点变化,他都历历在目。 
北京对高考自主命题的尝试始于2002年。当年仅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自主命题尝试,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仍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试卷。经过两年的探索后,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全部实行单独命题,这种全面自主命题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刚开始实行3+X考试时,很多学生都不适应,命题老师也是。”冯建介绍,3+X就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加上文综或理综。文综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综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由于之前很多年的高考一直沿袭按学科考试,实行自主命题最初,考生对这种几门科目放在同一张试卷上考试的形式并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也体现在命题上。 
冯建回忆,最早实行文理综考试时出题思路并不明确,尽管名为综合试卷,但出题时还是强调单科出题方向,所谓综合比较少,仅是将三科的试题合并到一张试卷中进行简单整合。出现的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当时很难有一位教师能真正将文综或理综的所有知识进行综合讲解。老师当时对文理综的理解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学生亦是如此。 
随着教学逐渐深入,包括各区县教研机构,以及北京市高考命题组对文综、理综的逐渐了解,北京高考的文理综考试中,逐渐出现了单一的学科组合变为学科之中的穿插,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迹象在2004年北京文理综实现自主命题后,变得更为明朗。如05年文综一道井冈山开发“红色旅游”的试题,就包含了对地理、历史、政治的三科知识综合考查,这种三科知识点放进一道试题中的模式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得越来越多。
 “高考出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
社会热点进入考题范围
考试内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冯建回忆,从2004年北京真正实现全面自主命题之后,一些时事信息、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逐渐进入到高考试题中,扭转了以往着重课本知识和内容考核的旧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死记硬背、死抠书本的传统备考方式一去不复返。 
冯建举了个例子,2001年时,北京最火的高考复读班出现在顺义区杨镇一中,那里的老师有一套高考“独门秘籍”,让学生准备两套课本,一套课本按照考纲把各个知识点抠掉,学生对照另一套书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捧着一本满是窟窿的课本复习,记住抠掉的答案,高考时就能拿高分。” 
这个有点滑稽的例子折射出当年高考内容的单一和死板。冯建回忆,当时的高考就是完全的知识考核,甚至一些书本上的原题都出现在高考中。随着2002年北京实施高考自主命题,考生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试卷都不会有原题和原文在试题中出现。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书本知识,并做到活学活用后才能得到好成绩。 
 “今年高考就很明显,甚至一些刚刚发生的事情、社会热点都进入了考题,如防控甲型H1N1流感、国庆阅兵。包括去年试题中出现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年等。”冯建说,按照惯例,高考命题工作一般都在每年4月左右就基本已完成,但为了在一些学科中体现时事内容,使试卷与社会接轨,每年都会预留出一些内容,在高考前进行最后补充。这也表明了一种出题方向,要求学生不要死学书本知识,要考虑到知识的活学活用,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社会相结合,同时也是对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全面考核。“这几年北京高考试卷出题越来越科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
 “高考的新老过渡将兼顾所有考生利益。”
新高考更侧重考试公平
2007年,随着高中新课改在北京全面展开,一场针对高中课改的高考改革也在悄然进行中。明年,进入高中课改的首批高中生毕业,随之而来的将是新课程版高考的面市。按照之前市教委发布的消息,新高考方案将在本月公布。老大纲版高考历经8年的磨合,到今年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圆满收官。 
细心的考生会发现,今年几乎所有老师在试卷点评时都会说到,今年的高考试题体现了新老过渡,一些高中新课程的元素在试题中已有体现。尽管在考生和家长中“把握最后一届老高考”的悲观论一度盛行,但老师们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时都充满信心。 
原西城教研中心主任、精华学校教研总监尹宗禹表示,在公平这一考试恒定主题下,高考的新老过渡也将兼顾所有考生的利益。高中新课程后,在教学内容上,教材应用上与以往产生了差异,新课程版的高考对于往届考生、同等学力的考生在考试内容上能否保证公平是一个现实而关键的问题。考试公平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机会公平、选择公平、权利公平等,但是最为重要的公平是考试内容公平,包括考什么,也包括怎么考,还包括考多难。只有实现了考试内容公平才能保证考试的品质,最终才能保证考试公平。 
尹宗禹说,实际上,为了向2010年新课程版高考过渡,北京市从2006年就已经起步了,在检测方向、检测理念上努力渗透新课程的理念,即使是2010年的高考,在检测内容上、方向上也会主动与2009年的大纲版靠拢、衔接,老版高考所体现的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等命题原则在新高考中仍将延续。经过几年的过渡、衔接、整理、整合,高考在内容考查上才会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特别关注 
高考试题中,能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当属高考作文。每年高考结束,媒体都会针对高考作文展开全方位的讨论。8年间,北京高考自主命题的作文题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点评。
作文题人性化
新干线学校执行校长,语文高级教师张恩勇表示,8年来,北京高考作文题出得越来越人性化。2002年首次自主命题的高考作文是《规则》,此后3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一直延续着“两字标题”的模式。 
 “最难的作文题出现在2005年——说安。”张恩勇回忆,当年这道作文题限制了文体,必须为议论文。文体由于题材限定,导致当年很多考生在作文上失分。这一年的作文题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有观点认为,高中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将作文题材限定为议论文一种,明显限制了考生的发挥,不符合高考的命题原则。一些优秀的学生往往擅长记叙文、散文,结果因为不符合要求,文体写错了,被判为不及格,再精彩的文章跑题了就没有意义。 
2006年,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一出现,立即引起了当年的大讨论,专家们认为这道作文题出得有新意,突出本土特色,可以让考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灵活自如地发挥。此后,作文题变化越来越灵活。07年从唐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让学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作文题材自北京自主命题以来首次以诗句的形式出现,重在考核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08年作文题,一个广口瓶依次装上沙子、石头、水,讨论是否装满,让学生就这段材料展开联想写文章,体现了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考的过渡。”张恩勇说,今年的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则给了学生更多思考问题的空间,不再单一局限在某一类题材,固定在某一类范围中。 
8年来,北京高考作文命题逐渐走向成熟,从命题作文到开放性作文,从限制一种文体到文体不限,高考作文对学生的限制越来越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激发,更加侧重考查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改革不怕PK
随着新课改覆盖省市的增加,希望高考改变“一分定终身”的声音越来越多。各种不同意见PK,很正常。不怕意见有不同,就怕没有异议,一条道儿走到黑。 
高考不尽如人意,弊病是明摆着的,为什么社会都接受或忍受了?可能,它还算公平。尽管作弊丑闻年年都有曝光,甚至还有群体作弊、冒名顶替的事出现,但是高考的主流还是“平等”二字,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主张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意见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由于是一考定终身,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是“分数平等”掩盖了它本质的不平等。不同的意见大致是:综合素质评价容易有猫腻儿;模糊评价与分数评价的混用不科学;多次高考在一些地区的春秋两季高考中已经失败,而且会加大高考的社会成本。 
高考改革的底线是不破坏教育公平。突破了这条底线,就会失败,就不是改革而是“折腾”了。
来源:京华时报
     来源:网络|www.jb1000.com  编辑:yuxiuy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