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综合信息 >  阅读文章

高考录取将挂钩体育成绩?专家建议宜用评级

阅读:61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1/7 18:02:34

  本报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意见》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的监测评价机制”部分中明确要求,要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同时明文“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这个表述,被视为“高考录取可能将与体育挂钩”的信号。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省在收到教育部的文件后,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
  高三老师:宜评级不宜算分
  2011年起,报考普通高考的考生(含往届生)都必须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并取得相应成绩等级,才能被相应高校录取。也就是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录取挂钩,如果体育科目被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则也与高考录取相关。
  “高考政策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考生产生影响,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广州市第三中学高三年级家长严文洁说。
  她认为,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和家长更加重视体育锻炼。“但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则取决于考察方法如何设计、如何要求。”严文洁认为,与高校招生挂钩的体育测试不宜作为选拔性的考试,最好不要打分,而用评级。
  广州市铁一中学高三级长黄涛认为,体育测试的要求不要太高。“这个标准应该是用来衡量学生是否具有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体质,而不是为了选拔优秀运动员或体育苗子。”她也认为不应打分,最好评级,或以“合格”、“不合格”来评价。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政策的可操作性。“比如说,在全省的范围内开展体育测试,如何保证公平、公正。”
  事实上,广州市的中考成绩里,就包含体育考试分数。有些体质不太好、不擅长运动的学生感到“压力山大”。也有学生从初二开始“猛练”,考完体育考试后再全力“K书”。有老师认为,这种考核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让体育锻炼也沦为应试的权宜之计。
  学生家长:对体弱孩子不大公平
  张女士的儿子长得比较胖,但学习刻苦,成绩处于学校中上游。现在儿子上高一,张女士看到报纸,担心到了高三会把体育成绩挂上钩,“那真的很吃亏。”
  张女士说,儿子吃得多,长得胖,但身体还不错。可跑步就是跑不快,引体向上也做不了,俯卧撑也做不了,不管是什么体育项目,都是弱项。但这也不是他的错误啊。“减肥不容易,他现在学习压力又大。”
  张女士还提出,有的孩子天生就身体比较弱,别的孩子出去玩,他们可能得待在家里。但他们在学习努力方面根本都不比别人落后,如果将体育考试和高考挂钩,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打击,显得不大公平合理。
  政协委员:建议把体育作为必考
  今年3月11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他在题目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刻不容缓》的发言中呼吁,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
  杨桦说,近几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进行的多次调研,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担忧。突出表现为肥胖率日趋增长,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
  杨桦说,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仅有42.7%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3节体育课,73.5%的高中生每周上2节体育课,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他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在现行升学考试制度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的比重,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
  学者:有望改变
  体育被边缘的现象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增加体育项目,在一些人看来,体育成绩并不影响高考升学,价值不大——从目前各地实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分析,虽说教育部门称高校将三位一体结合“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评价、录取学生,但按照投档录取规则,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是不派什么用场的。但是,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摆脱应试的功利思想,将改变学校体育被边缘的现象。
  他表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根源在“教招考”一体化。只有实行“教招考”分离,才能让基础教育摆脱升学考试,将办学自主权交给中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自主开展教育,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
  不过,他也强调,教育部在这次文件中要求“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这在目前的办学环境中是难以做到的。而如果中学自主教育,这并不难实现——学校完全可以采取俱乐部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发展自己的体育兴趣。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编辑:yanan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