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与案例分析

阅读:3918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0/30 8:59:10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强调问题性、启发性,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指出遵循认知规律,以问题引导学习,体现化学知识、学生认知的过程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引导教、学方式的改进。在新课程教材中中你处处可见问题:章导言中的问题,“观察”“思考”“探究”中的问题,实习作业中的问题,小结中的问题等等。新教材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化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新教材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化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 、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在许多化学课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仔细一听,发现大多是“Yes”或“No”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算不上有效问题。那么,该怎样创设化学有效问题呢?那我们首先了解有效问题的有关知识。
二、有效问题的相关知识
1.创设有效问题的必要性
我们了解,化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化学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这当中教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化学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断创设化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效实施这种引导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不是任何化学问题都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由于教师的备课不充分,不注意知识和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不考虑提问的艺术和方式方法,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互动的严重开展,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反而误导学生,甚至严重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化学教学中必须创设有效的化学问题。
2.有效问题的标准和特征
化学问题可以指化学课堂教学的提问,也可以指化学教学全过程中所提出的化学问题,比如课后留给学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课后的实习作业中所提出的问题,每章章节后的问题,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等。
一个好问题的标准应是“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能反映当前化学知识的本质;学生经过适度努力能够解决。
有效有三层含义:(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比值;(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来说,有没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什么样的“化学问题”才算“有效”?按照前面的论述,一个好的“问题”,除了依照问题设计规律及教育教学目的、化学学科特点,具有化学因素与必要的形式外,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特征:
1)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情况等;
2)启发性:问题应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化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借助于这种启发,领悟化学实质,提炼化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化学;
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4)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5)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化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激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很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要的不 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并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和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问题的价值和讨论的深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和技巧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老师会掌握调控和处理课堂“活”与“乱”的技巧和策略。
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普斯塔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具体地说:
假: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来源:学科网]
例:即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与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时、何事、何处、如何;[来源:Z#xx#k.Com]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四、有效化学问题的案例分析
新课程强调高中化学课程应返璞归真,努力揭示化学基本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对于课堂提问,尝试着用上述方法来设计问题;对于学生课外的学习,尝试着能创设以揭示化学知识本原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下从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基础知识新课、课堂训练、化学实验教学、化学高三复习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几个案例谈谈本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1)化学基础知识新课有效问题案例分析
教师应做充分的准备,深层 次挖掘教材,发挥教材的“源”功能,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以及这节课的重难点在哪里。教师只有把这些搞得一清二楚,才能从根本上去创设问题,并做到心中有数,曾曾推进,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既能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适度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到一些化学知识,同时又能适度地暴露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又通过新的问题来吸引或提醒学生去主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断反复,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并在这种不断反复中,让学生自觉地去体验其中蕴涵的化学思想方法.
案例一:苏教版新课程化学1专题2第一章《氯、溴、碘及化合物》第一课时
  教学片段一挖掘新课程的化学史话创设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
情境1: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1774年他用浓盐酸与软锰矿(MnO2)反应制得一种气体。老师实验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并收集一瓶气体。
问题1:观察制得的气体具有什么颜色,其气味如何?闻气体气味有什么样方法?
情境2:这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继续研究氯气。他想:制得的气体物质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他发现氯气能溶于水中形成溶液。老师展示一瓶氯水溶液
问题2: 氯水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有什么微粒?
情境3:1809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和泰纳用金属钾和铁等与盐酸气(HCl)反应,结果分别得到氯化钾与氢和氯化铁与氢气。这些实验证明,不是氯气分解成盐酸和氧,而是盐酸分解成氯和氢。把同量的氢气和氯气混合在一起,静置数日,或稍微加热,或露置日光中,都能化合成盐酸气,证明了盐酸的组成。
问题3: 氢气在氯气中可以燃烧吗?并用实验加以论证。
情境4: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进行了研究,,他重做盖·吕萨克和泰纳合成盐酸的实验,并证实氯和氢化合成盐酸的结论是正确的,除了稍有水的痕迹外,没有其它杂质。他又想尽了一切办法也不能从氧化盐酸中把氧夺取出来。他正式提出氯是一种元素。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中译名为氯),意为黄绿色的,简写为Cl。
问题4:写出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两个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对就都达到了8e稳定结构,所以氯分子式为Cl2。请写出氯气的电子式?
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这些情景和问题以化学史话为入口,思想深,直击化学发展的本质和研究的规律,可以发展学生深层次的知识理解。课堂上学生反映热烈,兴趣盎然,人人都能参与,从而对氯气的知识入目三分,从问题的解决中领悟化学的本质。
教学片段二:问题逐层深入并注重操作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问题4:既然氯气是一种单质,那么氯水溶液是什么物质能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
问题5:从元素组成看,氯水中含有Cl、H、O元素,可能有什么离子?
问题6: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分组实验:①向氯水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②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氯水溶液。
问题7:从实验①中看到了什么现象?那说明溶液中有什么微粒?实验②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氯水溶液中有H+吗?
问题8:有一新问题出来了,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了?一定有物质与石蕊发生了反应。是什么物质呢?溶液中有H+和Cl-,可认为是盐酸,盐酸能否使石蕊试液褪色?[来源:学&科&网Z&X&X&K]
问题9: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褪色呢?我们先推测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H2O=
HCl+___________。
问题10:请同学们分析氯水溶液中有哪些微粒?从组成氯水的微粒看,使石蕊褪色的物质可能是Cl2或HClO,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分组实验取干燥与湿润的有色纸条分别放入二个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问题11: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中HCl和HClO都是酸,若向氯水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反思:化学的知识形成是一个有层次的递进过程。这些问题分层次驱动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使学 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抽象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避开了学 生的错误,使得部分学生还不是很理解。事实上,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的解决方式,也许这种理解在教师看来是不全面、不合理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有意义的。
教学片段三:注重课堂练习设计探究问题,有利学生巩固和延伸化学基础知识
问题探究1:若自来水中的杀菌消毒试剂是氯气,如何证明?
问题探究2:为什么用自来水养金鱼时,不能直接将水注入金鱼缸?怎样处理就可以了?其目的是什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探究3: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的,溶液呈红色,若向其中加入氯水溶液,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
问题探究4:溶液褪色了,对褪色的原因有二种解释:(1)氯水溶液呈酸性,它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最终溶液呈酸性后,酚酞就变为无色;(2)氯水溶液中存在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它把酚酞给氧化 成无色物质,所以褪色了。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原因使溶液褪色的?
教学反思:在课堂练习中,因为设计了问题探究,这个环节上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但对实验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不强,往往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帮助,说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提高解决的,还需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培养,给学生多创造创新的机会。
案例二:苏教版新课程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盐类水解》
教学片段之一:注重问题置于适宜、自然的情景中,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情境1: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由学生测定氯化铵溶液、醋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的PH。
问1:氯化铵溶液显酸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2:氯化铵溶液中的H+和OH-来自于什么物质?
问3:水电离的c(H+)和c(OH-)难道不相等吗?
问4:氯化铵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发生什么变化?实质是什么?
问5:请分析另外二种盐的组成有何特点?它们溶于水后溶液呈中性和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问6: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在设计问题时 我们要力求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语言简洁,不旁敲侧推,尽快实现教学目的,使提问的针对性更强,提问效果更好。
教学片段之二: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开放性和发散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研究
情境1:这是一个大家经常都能看到的泡沫灭火器,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学一点灭火常识,做一名义务消防员也挺棒哟!怎样使用泡沫灭火器?有谁知道吗?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打开保险栓,将喷嘴对向火堆,倒立即可喷出泡沫灭火。)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不便演示这真家伙,只能做一个小型模拟实验。
如图所示,在吸滤瓶里注入饱和NaHCO3溶液,向系线的塑料小试管中注入饱和Al2(SO4)3溶液,然后小心地放入吸滤瓶中。注意:不要让饱和Al2(SO4)3溶液流出。把塞子塞紧。向火盆中的木材上洒少量汽油,点燃木材。把吸滤瓶侧管对向火盆,倒立吸滤瓶,开始灭火。
 
研究问题:泡沫灭火器反应原理
具体问题:里面盛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大量泡沫是如何产生的?生成了什么物质?发生什么反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反应?写出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研究方法:查阅学习参考书,取样做验证实验,运用盐类水解反应原理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论证。
情境2:分别用20mL的热水和冷水来配制CuSO4溶液(此为分组实验,CuSO4晶体已事先放入每组的50mL小烧杯中,约0.5g)。用热水配制的出现混浊现象,而用冷水配制的则为澄清溶液。
研究问题:如何将该混浊液体变澄清?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FeCl3Fe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配制的最佳方案是什么?
教学反思:课堂提问应是双向的,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要一环就是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的能力。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讲究使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12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