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阅读:89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26 15:07:23
江苏省盐城经济开发区中学 王 新
摘要:著名学习理论家本杜拉认为现在学校教育的最大缺陷在于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如何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本文是作者对自我效能感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 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些课堂实践。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引导探究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Bandura,1977)在他的动机理论中讲到“效能期待”的重要性。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同时,班杜拉等人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如影响活动的选择;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完成学习任务等等。正因为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步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使他们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运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增多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体验
班杜拉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失败的经历,可能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体验成功。
这种成功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且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而情境教学正好可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
课例1:氧化还原反应
[提出问题] 化工厂经常用浓氨水检验管道是否漏氯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Cl2+8NH3=6NH4Cl+N2 ,请用双线桥分析该反应,并指出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电子转移的总数是                
[学生思考,回答]
 
氧化剂:Cl2,还原剂:NH3,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3:8,电子转移的总数是12e?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答案是不是和这位同学一样的
[学生回答]是
[老师讲述]很好,那我下面要请三位同学站起帮老师一个忙,做个小游戏
创设情境: 甲同学请你从口袋里拿出10元
           乙同学请你向甲同学借这10元
[提出问题] 那么,请问丙同学,乙同学要还给甲同学多少钱呢?
[丙同学回答] 当然是10元了
[老师讲述] 哎,不对啊,应该是20元啊
[学生回答]老师你算错了,就应该是10元
[老师讲述]借多少,就还多少,那么失去多少,就应该得到多少,那么请同学再思考一下,刚才的题目中的最后一个空格应该填多少呢?
[学生集体回答]电子转移的总数是6e-
课例2: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创设情境:
[老师演示实验]  取一溶液(标签背向学生),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的沉淀。继续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提出问题]这种溶液中有无硫酸根离子?
[大多数学生立刻回答] 有
[老师演示] 拿起此溶液的试剂瓶,并把标签面向学生,标签为硝酸银
[学生表情] 愣了一下,转而恍然大悟,十分兴奋
[提出问题] 那么,应该怎么检验这种溶液中有无硫酸根离子?
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用氯化钡溶液作试剂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前提和条件——先加入稀盐酸。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要注意发现、了解每位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并且通过情境的创设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在最喜欢的活动中获取成功和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让这种自信心迁移到化学的学习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运用引导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体地位
“引导探究教学”是根据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可理解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特点主要强调学生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引导”主要是强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要刻意谋求的不是控制课堂,而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即对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guider(向导),而不是guarder(看守)。
例如,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关键,我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进行质疑:①为什么用0.55 mol/L的NaOH溶液,而不用0.55 mol/L盐酸?②为什么大、小烧杯口要相平?③为什么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而不用铁丝等金属搅拌棒?④为什么要把NaOH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杯中?⑤如何准确读取混合液的最高温度?⑥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通过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从平常处生疑,向细微处问难,引起学生惊讶,打破学生思维的疲软,激起思维的浪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引起了学生无比的乐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向往,增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赖关系能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们互相被同伴接纳并形成坚固友谊,使他们远离孤独抑郁、不适应,同时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机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观察到他们的同伴,尤其观察到相似的同伴经过努力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和进步,很容易替代性地转化成对自己能力的认同,会使他们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也会取得进步和成功,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例如《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这一节,以制备氢氧化铝为例,我在实验室里准备了足够的药品,让学生分好小组去制备氢氧化铝,我开始上课时没讲如何制备,而是先变成问题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制备的方案,每个小组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这样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被带入到新的问题中,让他不得不去想去产生疑问。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赖关系的确定,增加了所有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这样能避免能力强的学生处于支配地位,能力弱的学生无讲话机会。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做为自由列席成员,随便流动,即时了解学情,并与组内学生及时互动交流。这些交流与讨论都会活跃学生的思想,在讨论中,学生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我效能感,也能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还可以从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还没有发觉的潜能,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
课结束前,请各小组互评,评出最佳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个体得到的奖赏和小组的成功就存在着积极的关系,小组的成功意味着每位成员的成功。当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另一个学生取得了成功时,就会增加自我效能感,以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高中学生已过度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他们已具备相当的判断能力,会很自然地把自己与其他同学作比较,尤其是喜欢与各方面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作比较。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既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又能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效能感。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非常重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班杜拉就曾说过:“掌握科学知识的效能知觉可预测人们在学术工作中的成功和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的坚持性。具有低效能感的学生表现得不太好而且很可能中途退出学术领域。”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我们必须在了解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美〕班杜拉、缪小春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向海英.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6)
[3]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卢建筠主编.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6]张鼎鼎,方俐洛,凌文拴.自我效能该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
     来源:网络  编辑:rongerkl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