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专业研究 >  阅读文章

材料型主观题“审题”方法谈(一)

阅读:164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9/15 18:19:16
江苏新海高级中学 苏学章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高考更加强调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和运用,突出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历史主观题明显呈现出材料型试题为主导的局面。要答好这种材料型主观题,首先是做好审题工作,把好材料型主观题的审题关。
一、审立意主题。史试题着眼于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尤其是材料型主观题,已经较好地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即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查的有机融合。所以,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审清题目的立意主题,即题目所要实现的考查目标。例如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7题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该题以“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为问题情境,以史学探究形式呈现,不仅注考查重知识的调动和运用,更突出了从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极为简练,但对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层次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第(1)问,对哥伦布航行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第(2)(3)意在考查学生以全球眼光审视历史问题,主题鲜明,立意高远。所以本题的立意主题就是以哥伦布航行为载体,以全球史观为指导,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历史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一些材料型主观题时,要以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为指导,多视角、多层次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力求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审关键信息。材料型主观题的解答离不开对材料信息的处理,即通过阅读、分析、判断、概括、归纳来获取材料中的信息,用于解答相关问题。在审读材料信息时一要关注文字型材料的标点符号,并以此为参照划分信息层次;二要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例如:
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英商)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价猛跌,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00万吨。从此,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永利碱厂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信息提炼题。此类试题大多要求学生不得摘抄原文,但这并不等于材料只字不可使用,相反地,我们要认真分析材料结构,划分材料层次,提取每一层次的关键性词语运用于答题。通过分析可知,此则材料反映碱厂发展困难的关键性信息有“垄断”“威胁和破坏”“碱价猛跌”“技术难关”,就此我们可拟定答案为:“列强垄断市场;外资的威胁和破坏;碱价猛跌的困扰;自身技术的不足”。
三、审虚假信息。材料型主观题所使用的材料来源非常广泛,涉及不同阶层、不同时期、不同派别、不同史观,所以对许多事物、史实的描述、认识各不相同、各执一词,其中不乏一些带有主观性很强的东西,所以在审读材料时要做到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表面信息所迷惑,用唯物史观对材料进行分析和甄别。例如材料:
(1918年7月2日协约国)最高军事会议在考虑了军事形势和协约国在各战场上的前景以后,特做出结论:(一)协约国迫切需要立即对俄国进行军事援助,理由如下:帮助俄国摆脱德国压迫者并防止德国为了自己利益而漫无边际地军事统治和经济统治……防止俄国从西欧隔离出去……按情况的迫切需要,这支部队应有相当的人数,在性质上是军事的,并由协约国共同组成。尤其重要的是,它应立即行动起来;稍有迟延,便不可收拾。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问题:材料反映了苏俄当时面对着怎样的一个国际环境?
解答此题如果抛开客观事实,单纯凭借材料表面信息:“协约国迫切需要立即对俄国进行军事援助”“帮助俄国摆脱德国压迫”,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事实上,帮助俄国摆脱德国方面统治是协约国出兵的借口,“援助”是假,干涉俄国革命、扼杀苏维埃政权是真。故透过此则材料的表象,我们得出的正确答案应是“帝国主义国家达成武装干涉苏俄的协议”。
                                                       (未完待续)
     来源:网络  编辑:shuixia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