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清 郭连元
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一些人云亦云的观点会在不经意间充斥脑海;由于读书不够仔细、理解不够准确等原因,也会形成一些并不确切的历史认识。这一些,都是学科知识储备中的不足,到运用该知识时,会造成答题上的巨大损失。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应当破除是而非的说法,改变人云亦云的习惯,准确的理解历史的真相。
以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历史学科知识为例,值得推敲、订正的历史表述有:
1. 秦朝实现中国古代第一次大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21年,它不是属于2世纪初,而是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
2. 郡县制不是始于秦朝。秦王嬴政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这容易使人误以为郡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所创立的地方行政机构。其实,战国时郡县制已经出现,秦统一全国后,只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而已。并且,最初时是县辖郡,到秦朝时形成郡辖县的定制。
3. 长城,不仅仅是一条军事防线,从生产角度来看,它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与游牧社会的矛盾。因为长城基本上与农牧分界线吻合。它抵御了游牧民族的进攻,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4. 秦灭六国,并不标志着统一了全国。秦灭六国标志着秦朝统治中国的开始,而统一的进程还在进行。公元前214年,秦取得五岭以南的广东、广西,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在西南开通道路,设置郡县;同时北伐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及以北的阴山一带,重设九原郡。这时,国家统一大业才算完成。
5. 西汉王国与侯国的区别:王国与郡同属地方最高政权,二者平行,但王国拥有封国内的政权、财权和军权,只受中央节制,实际上中央无法节制,成为国中之国;侯国只享用租税,国内有官,但无权治民,受所在郡监督。所以,汉武帝颁布实施的“推恩令”,在拆解王国的同时,还把王国变为侯国。
6. 附益之法主要是限制诸侯王与中央官员勾结。附益之法,简称附益法,它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无权治民,诸侯国中治民的官吏由中央任命。这样,诸侯王封土而不治民,得食而不参政。王国问题终于解决。
7.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不要忽略“出土”二字。
8. 西汉时,儒学由人文哲学发展为神学。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的思想,杂以阴阳五行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起来,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假借天意把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绝对化、神圣化,还提出“三纲五常”,并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时的儒学已宗教化了,变成了—套完整的神学思想体系,后来有人称其为儒教。
9. 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并非是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后才开始的。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运至中亚、印度半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