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巧设课堂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地理思维潜能 新人教版

阅读:394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1/2/27 11:38:40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它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知识占有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教学的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那么,地理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备好学案导学,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呢?我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现师生和谐启智
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学生来生成问题。高中地理课程理论性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则要善于创设一个合理的探究情境。可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探究情境的设计点,如图片再现、典故引入、表演展示、语言描绘等,由此提出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开手脚、自由表达。
如在学习到密度流时,我先讲述这样一个小故事,1944年6月英美联军的潜艇在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成功躲过了德军的监视,实现了诺曼底登陆,成为二次大战的转折点。然后设问:英美联军的潜艇如何利用密度流躲过了德军的监视,顺利出入地中海?设计这样一个故事问题情境,形象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密度流的知识。
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创造新的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又一立足点。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在适当的时候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或以不同的形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或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因学生对奥运会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就在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提出问题:雅典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天气有哪些区别?为什么?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北京和雅典两地的气候及其气候特点。
再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分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些学习活动,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每个地理问题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得到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中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和谐的师生活动,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智能。
  二、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体现课程探究特色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个寻求地理知识规律的“探索者”。因此,我们教师要按课标要求备好导学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如在讲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基地》这一节时,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等导学设问:通过鲁尔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和鲁尔区相同的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传统工业区的主要工业有哪些?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鲁尔区有哪些相同地和不同点?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化基地的振兴应采取哪些措施?
  此外,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即让学生广泛地联系所学的知识深入思考,甚至要进行必要的比较、甄别,才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分析“巴西”这一知识块时,介绍巴西为适应石油缺乏的国情,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用甘蔗酒精替代石油,酒精动力成为巴西汽车工业的一大特色。为此我从对比角度给出以下问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0%,为什么不用甘蔗酒精替代石油呢?能够用玉米来替代吗?还有无别的措施来降低石油资源的消耗呢?
  虽然,此类问题是知识的升华和总结,相对较难,但大多数学生能从中不断地总结,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很显然,这种做法,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而是循序渐进地诱导,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去探究问题的特点和区别。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探索的活跃状态。 
  三、设计科学实用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要学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要学到对自己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近几年,高考命题重在能力立意,也体现了地理学科教学应有的方向。
如复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两个相关热点,我从时间季节的判断、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特征、大型活动对当地经济影响、城市功能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了问题的迁移设计;又如,2009年7月22日我国境内发生本世纪最为壮观的一次日全食天象,我从地球运动规律,日食有关知识及对人类的影响等等,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特定的地理事物、现象中,进入“问题情景”,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体验,真正领悟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设计层进问题,启发学生深层思考
  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总是难以脱离直问的窠臼。如: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是哪三个国家?其实,这仅仅是浅层次的分析性思维;对高中学生而言,所遇的都是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带向知识?我们可以把难度较大的题目分解,设计有一定的梯度的几个子问题,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新的高度去思考,从而更深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
  如对日本经济发达进行归因分析时,我从日本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提出为什么集中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日本发展经济还有哪些优势?日本的GDP为何仅次于美国?
  设计好这些问题后,在学生讨论、分析、解决好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抛出下一问题。这样设计,使全体学生都“有阶可上”,有计划地提高了学生的深层思考的能力。
   五、拓宽问题设计思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纵或横,或表或里,或时或空。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地理事物及现象之前存在的因果关系来设计问题,往往能水到渠成地实现核心问题的突破解决。如我们可抓住“干旱”这一气候特征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来分析“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新疆距离海洋有多远?地势地形有何特征,河流水文有何特征?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有何特点?农业发展有何利弊?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运用已有的概念原理进行对此分析,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拓宽问题设计思路,设计有关联的问题链,能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问,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此学习氛围中,学生能从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得。因此,有效地探究课堂问题策略,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科学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探索意识。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倒带2006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