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高考在线  >  高考在线 >  阅读文章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咬定教材不放松

阅读:1107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0/9/27 9:18:03
  复习备考之潮流浩浩荡荡,身为执教高三年级的教师,没有理由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回首第一阶段的教学,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针对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趋势,我认为在复习中要“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内,获益于外”,切忌“舍本逐末”。
  一、语文备考的误区
  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基本上是考课外,听不听课,学不学好课文,关系不大。我们的高考备考,往往会走进一些误区,(1)片面追求课外知识及课外练习而丢弃课本;(2)所做的课外试题与课内知识脱节。表现在:对课文不重视,甚至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去进行系统复习,连高中第五、第六册书也忽略甚至完全抛弃。另外,一味做大量的练习,模拟试题、仿真题满天飞,结果昏头转向,备考复习效果极差。这都是急功近利的盲目做法,不宜提倡。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从误区走出来,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几道高考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许多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文结合较为紧密,从诗歌鉴赏等题目我们都可以找到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即“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如2004年高考题语文广西卷第16题——诗歌鉴赏: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道题中考查了诗歌的意象——杜鹃,这一意象在人教版的高中教材第四册剧本〈〈窦娥〉〉冤及诗歌〈〈蜀道难〉〉中都有出现。在〈〈窦娥冤〉〉中涉及杜鹃的是窦娥许第一桩心愿时出现的唱词“望帝啼鹃”,并且课文有有关望帝的注解;在〈〈蜀道难〉〉中涉及杜鹃的诗句是“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在〈〈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些诗句都借杜鹃这一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气氛。可见,如果学生对这几处知识点较熟悉,那么,答这一道题第一问是易如反掌的。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较快的把握试题中的诗歌的感情基调,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王维的〈〈过香枳寺〉〉,题目有关”诗眼”的鉴赏,其中涉及到诗歌意境的把握,更是教材中王维诗歌〈〈山居秋暝〉〉那种幽静凄清孤寂意境的再现。
  三、复习备考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抓纲务本,确定内容。
  高考前,时间短,任务重,要跳出“题海”,克服复习的盲目性,切实提高效率,明确复习的重点尤为重要。语文高考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必然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因为大纲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本是联系教、学、考的一条纽带,是训练并形成各种能力的重要凭借。不少语文教师在毕业复习时完全抛开课本,让学生做一本本的练习,完成一张张的试卷,忽视语文知能体系的系统复习,这无疑是舍本求未。脱离大纲、架空课本的复习,如同空中楼阁,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为了取得高质高效,教师在确定了目标以后,我们应该在众多种语文复习资料中,为学生选择一种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能有条理地编写出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训练等内容的复习资料,这样能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础知识,该记的一定要记牢
  目前大家可以看到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第一块是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考察,这块题目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你没有对课本的掌握,没有时间的投入,没有一个稳定的牢固的记忆,是做不好的。落实就是生命,该记的你要记得牢,记得死,到时候调得出来才行,像字音、字形,像成语的积累,近义词的辨析,文言实词的记忆,文言功能的理解这些都有背在里面,尽管表面上默书的题就几分。这些题得不到分太冤了,“就跟日本鬼子似的,八路军就在眼前就看不出来”,这就是基础的落实。
  这种课本基础的记忆训练表面看起来是为了解决语文知识这几道题,字音、字形,近义词的辨析等等,实际上记忆这些东西是做新的推理判断的一种依据。比如现代文阅读,千把百字,在具体解题的时候,文章在你脑子里,随时题目和文章内容有碰撞,你的方向就比较明确。因此第一块表面应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功能训练,实际是争取语文考试成绩优良的一个基础,非做不可。
  3、教材,是获取高考作文的丰富素材库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里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辛弃疾、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朱自清等一大批的文化巨匠;体裁也涉及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另外还涉及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象征派等诸多文学流派。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在高考作文备考中,许多考生在写作时总是感到素材太少,从而导致“言之无文”。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有意去开掘罢了。纵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有较多的选材来自课文,如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就选取庄子、李白、陶潜的历史人物的故事阐释了古人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论述了古人张扬的个性。还有项羽、刘邦、勾践、邹忌、海伦等,以及刘兰芝、孔乙己、玛蒂尔德等古今中外的人物或人物形象都成为了众多考生的作文素材。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我想,定能克服作文应试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4、课本与参考资料的关系
  课本,既是教学之本,也是复习之据,要纠正学生将课本束之高阁,而一头扎进参考资料堆之中。老师也要摆正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对于复习资料应该让学生明确它是为学好和巩固课本知识服务的,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以课本为导向和基础,用复习资料拓展知识的思路,不能本末倒置,要把教材和复习资料统一在知识结构上。对学生选用复习资料老师也要给予指导,注意适用性,以免把复习引人歧途,教师占有资料要多,而学生使用资料要少。
  在备考中,尤其在古诗文、及现代文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回归课本,即对我们课文中优秀篇章文段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等都要很好地把握,并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较典型的迁移训练,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的能力;在写作方面,平时学习课文要注意课文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人生观、世界观、处世方法、认知事物等方面的联系,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课文为材料设计一些话题,提高对课文材料理解运用能力和敏觉性。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在语文备考过程中要注意“以本为本”,咬定“教材”不放松,我相信,我们的备考一定走向成功的彼岸。
     来源:网络  编辑:kostba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